吉林大学AFM:原位形成凝胶电解质增强扩散动力学和稳定性实现快充锂离子电池!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的原位形成是解决液态/固态电解质和界面稳定性的个体局限性的有前景的候选者。然而,由于锂离子传输率较低,液态电解质(LE)前体向GPE的可控转化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远远不能满足快充性能的需求。
近日,吉林大学郑伟涛教授、王东研究员、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王健研究员开创了一种梯度聚合形成GPE的策略,通过加速锂离子迁移特性来稳定电解质/电极界面。理论模拟和可视化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硝酸锂(LiNO 3)的部分抑制机制来控制溶剂聚合,全面研究了GPE的形成机制,表明硝酸根阴离子(NO 3-)与双(氟磺酰基)酰亚胺锂(LiFSI)中的路易斯酸位之间存在优先相互作用。因此,在石墨电极表面上实现了具有高Li +电导率(5.10 mS cm -1)的稳定无定形 GPE和无机固体电解质界面(SEI)主导的界面层。受益于上述优势,所制备的磷酸铁锂(LFP)石墨软包电池在5 C/1 C(充电/放电)下经过715次循环后,容量稳定在109.80 mAh g −1(容量保持率:80.02%),对应于277.64 Wh kg −1的能量密度。这项工作为设计用于快充锂离子电池的高稳定GPE提供了一种简单但实用的方法。
1. 该工作报道了一种梯度聚合形成GPE的策略,通过加速Li +迁移特征稳定了电解质/电极界面。具体而言,作者通过使用LiNO 3抑制剂进行原位部分聚合,实现了具有高Li +电导率(5.10 mS cm -1)的稳定非晶凝胶聚合物电解质,改善了Li +迁移动力学和石墨快充性能的稳定性。
2. 研究显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LN)中的强路易斯碱性NO 3-可以优先与LiFSI中的路易斯酸性位点配位,由于NO 3-的巨大空间位阻效应的抑制作用,阻断其对DOm6米乐官网 米乐M6平台入口L氧原子的攻击,从而抑制DOL的持续聚合和液态电解质向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转化。此外,LiNO 3还有助于形成稳定的无机物质主导的SEI,以保持SEI的稳定性。
3. 因此,石墨/锂半电池在原位 GPELN 的作用下表现出卓越的快速充电循环性能。所制备的软包全电池在5 C/1 C下进行715次循环(充电/放电)后,可逆容量保持在109.80 mAh g −1,容量保持率为80.02%。这种抑制作用为稳定具有高速离子传输动力学的原位GPE提供了新的见解和途径。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