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家锂电企业“扎堆”港股IPO
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港股凭借国际化资本渠道和宽松的融资环境,正成为锂电企业突破内卷、加速海外扩张的战略“跳板”。2024年开始,锂电池产业链赴港上市掀起高潮。
7月30日,欣旺达公告称,公司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并于同日在香港联交所网站刊登了本次发行并上市的申请资料,高盛和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
其称此举为深入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及综合竞争力。
除欣旺达外,截至目前,电池板块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南都电源、海辰储能、正力新能、双登集团等,锂电材料领域包括星源材质、天赐材料、中伟股份、盛新锂能、格林美、金晟新能源等,设备企业包括先导智能、中鼎智能等,合计约15家企业冲击港股IPO。
一大部分企业是“A+H”双上市,这意味着中国锂电产业链从材料、设备、电池均有头部企业加入了“A+H”的队伍。其中,作为锂电巨头的A股上市公司,宁德时代已成功登陆港交所上市,以1.3万亿的市值缔造今年上半年全球最大IPO。
部分是首次冲刺资本市场,比如海辰储能、正力新能、双登集团、中鼎智能、金晟新能源等。
5月20日,宁德时代正式登陆香港交易所,摘下今年以来全球最大IPO桂冠。招股书显示,本次募资完成后,宁德时代预计将其中约90%的资金用于推进匈牙利项目第一期及第二期建设,该项目主要为满足欧洲等海外市场对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不断增长的需求。
4月14日,正力新能成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国内装机量top10中又一家上市企业。
此次港股IPO募集资金约10.05亿港元,根据规划,资金将主要用于三方面:一是产能扩张及建设智能制造设施和柔性生产线日,公司电芯产品的设计总产能为25.5GWh,预计到2026年将增加到50.5GWh。二是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航空电池产品的开发。三是补充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亿纬锂能此次赴港融资,将主要围绕匈牙利和马来西亚两大海外生产基地展开。其中,匈牙利项目规划产能30GWh,预计2027年投产,旨在规避欧盟贸易壁垒并响应欧洲车企供应链本土化需求。马来西亚三期项目设计年产能约38GWh,将依托东南亚资源优势辐射东盟市场。
3月25日,海辰储能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华泰国际、中信证券、农银国际及中银国际。
海辰储能2024年一举跻身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三,市场占有率高达11%,仅次于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海辰储能的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其海外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招股书显示,海辰2024年以129亿元营收实现扭亏,其中海外毛利率高达42.3%。
欣旺达方面,此前2022年,公司已成功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此次赴港上市的核心目标直指全球化战略深化。
今年3月13日,欣旺达旗下公司投资超500亿泰铢(约合人民币108亿元)在泰国建设电池生产设施获批。
欣旺达已构建起覆盖印度、越南、匈牙利、摩洛哥的四大海外生产基地,其中匈牙利基地专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摩洛哥基地聚焦汽车电子(BMS)系统,越南、印度基地则主攻3C电池制造。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为41.83%,全球化布局成效显著。
3月12日,双登集团递表港交所,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这也是该公司第二次递表港交所。根据数据,2023年双登集团在全球通信及数据中心储能电池供货商中出货量排名第一,市占率达10.4%。
截至2024年,双登集团海外收入占比为19.77%,其中东南亚市场增速显著,已落地 柬埔寨 、 蒙古 等地的电力储能项目。此次冲刺港股,双登集团计划将募资用于东南亚兴建一个锂离子电池生产设施;资助于泰州建立一个研发中心;加强海外销售及营销;拨付运营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南都电源4月23日晚公告,正在筹划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事项。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14.97亿元,创下上市后最高亏损纪录。今年一季度业绩颓势未改,公司米乐M6 m6米乐归母净利润亏损2.66亿元。在资金紧张与亏损双重压力下,南都电源启动港股IPO,试图通过开拓海外市场谋求突围。
4月22日,中伟股份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2017年至2024年,中伟股份海外收入由2.02亿元增长至178.84亿元,增长近87.53倍,海外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例也由10.85%增长至44.46%。
从海外布局来看,截至目前,中伟股份已中国设有四个生产基地,在印尼设有三个生产基地、在摩洛哥有一个生产基地以及分别在印尼及韩国正规划一个生产基地,成为三元前驱体乃至整个新能源材料领域国际化布局最深、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
而随着全球化战略深入、海外建厂步伐加快,公司当前的外汇储备有些捉襟见肘。中伟股份半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其持有的外币以美元为主,金额为3.44亿美元。
7月7日晚间,星源材质公告,公司已递表港交所。此次港交所上市所募资金,公司计划分配至提升全球布局,包括美国、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等。
6月28日,星源材质东盟基地——马来西亚工厂(一期)项目建成仪式在槟城举行。该项目总投资接近50亿人民币,建成后锂电池隔膜年产能达20亿平方米。通过东盟基地,星源材质在当下竞争格局,能更为顺畅地辐射东南亚以及全球市场,助力公司国际化发展。
按照战略规划,到2027年,星源材质将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总产能达160亿平方米/年的隔膜生产体系。
星源材质递表港交所同日,天赐材料同时官宣,计划港股IPO。天赐材料表示,未来几年,国内产能投放节奏将放缓,产能扩张重心将转向海外市场。
6月11日晚间,天赐材料发布公告,近日,公司及全资孙公司与摩洛哥王国签署了投资协议,拟通过项目公司在摩洛哥投资建设电解液与原材料一体化生产的综合基地,生产年产15万吨电解液产品及其关键原材料,总投资额预计为25.76亿摩洛哥迪拉姆(约20.3亿人民币)。
1月20日,格林美披露了赴港上市计划。早在2016年,格林美便前瞻性地布局全球化战略。
目前,格林美在国内以及在南非、韩国、印尼等地已建设了19个废物循环处理工厂与新能源材料制造工厂,2010年~2024年上半年合计实现海外收入超400亿元。
在电池回收领域,去年12月20日,广东金晟新能源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IPO上市,中金公司、招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其招股书披露,按2023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该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的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也是全球第一大的第三方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据悉,公司目前面临着巨大的现金流压力。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公司现金米乐 登录入口及现金等价物仅剩6228.2万元,另有2.48亿元的存款及现金受限。在这种情况下,成功上市融资成为金晟新能源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同样面临业绩困境的还有盛新锂能。去年8月23日,盛新锂能公告,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在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跌的背景下,公司业绩也出现了较大下滑。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45.81亿元,同比下降42.38%;归母净利润亏损6.22亿元,同比大幅下降188.51%。
资金压力也在倍增。截至2024年末,盛新锂能的经营活动现金净额为13.17亿元,而投资活动现金净额则为-28.25亿元。
2月25日,A股上市公司先导智能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中信证券和摩根大通担任其联席保荐人。
按2024年订单价值计算,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智能装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占据全球市场9.1%的份额,公司在锂电池智能装备的全球市场份额及锂电池智能物流装备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为22.4%及23.8%。
5月9日,诺力股份旗下中鼎智能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国泰君安国际为独家保荐人。数据现实,中鼎智能在中国新能源锂电池领域智能场内物流解决方案行业中排名第一。
诺力股份此前发布公告表示,本次分拆完成后,中鼎智能将深耕智慧物流系统市场,诺力股份重点聚焦智能制造装备业务板块,双方将专注于各自市场领域并突出主业,进一步增强独立性。
目前,中鼎智能已在中国以外的多米乐 登录入口个国家设立附属公司,包括匈牙利、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公司计划部分资金用于海外扩张,包括在亚太地区建立销售及服务网络(即在马来西亚投资建设技术展示中心,以及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招聘当地的销售及服务专业人才),提升本土化的快速响应客户的能力。
与此前锂电企业奔赴瑞士GDR上市相似,锂电产业链集体冲刺港股IPO,背后的逻辑仍是全球化竞争需求。
一方面,国内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产能过剩风险隐现。港股上市政策的放宽为面临业绩困境、现金流压力的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另一方面,欧美等海外市场需求广阔,但贸易壁垒抬高。在此形势下,通过港股募集的美元或港币资金,企业得以绕过境内外汇管制限制。通过海外建厂实现本土化运营,是锂电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上述15家企业赴港上市企业在招股说明书中普遍披露,募集资金将用于海外市场扩张。
2025仍是IPO冲刺窗口期,未来国内锂电行业赴港上市队列有望持续扩大。行业人士表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资本国际化正成为头部企业拉开差距的新赛道,这波上市潮或将重塑锂电行业的格局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