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本寄予厚望的固态电池为啥被中国追上来了?
2020年时,日本锂电池已经被中国反超,而且原材料、零部件全都被中国企业垄断,于是他们就将希望押注在了下一代电池上,也就是固态电池。希望能够借助固态电池,让日本汽车实现弯道超车!
说实话,多少有些不习惯,以前提到弯道超车,都是中国企业对国外的逆袭,这次日本却想要复刻中国式科技奇迹。
为了打好这场仗,日本在2021年就制定了固态电池的相关政策,次年,日本丰田、松下等电池企业组建了固态电池联盟,还筹集了3万多亿日元,准备大干一场。日本媒体更是放出豪言:“日本要凭借固态电池实现逆袭!”如此兴师动众,确实搞得中国专家们都开始担心起来了!
在固态电池技术专利上,日本企业包揽了前三名,丰田更是以1300多件核心专利碾压世界其他国家。作为对比,中国企业的固态电池刚刚起步,技术专利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前十,两者差距巨大。
这要是不及时布局,还真有可能让日本给偷鸡了。但是万万没想到,这次不是日本偷鸡,而是我们给日本上了一课“什么叫中国速度”。
当日本企业还在幻想弯道超车的时候,中国电动车已经将赛道换成了更高的维度,比如自动驾驶、座舱智能化、全车800V电压等等,而固态电池还没开始量产,就已经无法左右电动车的战局了。
日本记者问丰田社长佐藤恒治:“固态电池能否帮助日本汽车反超中国”,结果遭到了暴击,佐藤肯定地表示:“电池并米乐M6 米乐平台不能决定汽车的价值。”意思非常明显,就是日本就算把固态电池生产出来,日本汽车也没办法超过中国。
这个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就像手机一样:别人家都在玩智能机的操作系统了,你还在研发功能机的电池。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更让日本绝望的是,就算抛开汽车,单独看固态电池,中国的研发速度也已经追赶上日本了。
2020年那会,日本企业固态电池专利占比超过了 55%,几乎保持垄断式的优势。但从2021年开始,中国固态电池专利开始飞快增长,仅仅5年时间,中国企业就申请了1.3万项固态电池相关专利,而且大部分是发明专利,不是滥竽充数的。
尤其是2024年,堪称中国固态电池的元年,这一年中国企业申请了2915项固态电池专利,几乎是日本的三倍之多。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透露,截止到2023年5月,全球2万多件固态电池关键专利申请中,中国有7600多项,占比高达36.7%。这还没算2024年的增量。
按照这个研发速度,日本别说借助固态电池弯道超车了,估计马上要被中国再次反超了。
其次在技术路线上,中国是有优势的。固态电池有三个主要路线,分别是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日本由于发展得早,主要押注硫化物路线。
中国就不一样了,基本啥路线都有。硫化物固态电池有宁德时代、赣锋锂业、国轩高科等老牌电池巨头;氧化物有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太蓝新能源等创新科技企业;而聚合物也有孚能科技、瑞泰新材等企业在布局。
要知道,固态电池的三种技术路线各有优缺点,就像三元锂和磷酸铁锂一样,谁也不知道哪条路线可以笑到最后。中国三条路一起走,那么就算将来某一条走歪了,也有容错率。而日本押注的硫化物一旦错误,很有可能会重蹈氢能的后路。
在日本的规划中,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是2028年,但由于中国追得太快了,日本被迫提前到2026年左右。中国则是集中在2027年。两者相差几乎没多大,而且就算中国落后也没事,我们还有第四点优势,那就是原材米乐M6 m6米乐料。
固态电池主要有三种原材料,分别是正负极材料和电解质。这方面中国占有绝对主导权,2024年,中国正极材料市场的份额超过73% ,负极材料占比则是 93.5%,而固态电池最核心的电解质出货量更是超过94%。
可以说,中国以一己之力,撑起了电池原材料的半壁江山,就连日本都在买中国固态电池的电解质。
或许这就是大国底蕴,当日本喊着要用固态电池弯道超车的时候,中国稍微发点力,他们就被轻易追赶上了。
佐藤肯定地表示:“电池并不能决定汽车的价值。”意思非常明显,就是日本就算把固态电池生产出来,日本汽车也没办法超过中国。 ——上下两句话逻辑不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