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负极出货量是多少?国内四家负极研究机构数据对比
在人造负极材料价格快速回落下,人造负极材料性价比优势再次凸显。短期天然负极材料渗透率提升面临压力。
据鑫椤资讯统计,2023年CR6占比74.3%,CR3占比为48.5%,均较上年微增,锂电负极行业格局整体变化不大。
从具体企业来看,2023年贝特瑞、上海杉杉、江西紫宸CR3企业表现依然抢眼,贝特瑞负极材料全球市占率约22%,连续十三年全球总量第一。广东东岛、河北坤天、金汇能、碳一、青岛米乐M6 m6米乐科硕、科达新材近年出现的行业黑马也均突破年产2万吨大关。
3、原料石油焦从低硫向中硫切换趋势明显,预计2024年在储能及动力中低端市场,中硫焦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4、硅基负极材料需求未达期,主要还在于46系列大圆柱推动节奏较慢,但国内市场开始在动力方面逐步导入硅基材料,预计在2025年前后国内外市场需求将引发硅基负极市场共振。
6、负极材料出海是行业的热门话题,但是诸多障碍也使得国内负极出海速度较为缓慢。
1、行业整体均将面临较大的挑战,价格仍存下行空间,将是负极真正出清年的开始。
5、负极行业格局相比其他材料而言仍较为分散,当前下行周期优质客户结构构建也就显的尤为重要。
2023年,贝特瑞负极材料生产量仍处行业第一,总占比约24%。贝特瑞、杉杉、紫宸作为负极行业“三大”,仍然保持领先地位。而众多新老玩家的产量也在今年有所提升。
2023年,伴随负极材料价格逐步下行,人造石墨负极因其降本空间大,市场占比进一步提升。2023年中国人造石墨负极产量约145.88万吨,占总产量的89%。其中杉杉人造石墨负极产量居行业第一,总占比约19%。
2023年,负极行业CR3占比为49%,CR6占比73%,在负极材料价格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头部企业凭借其成本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逐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较2022年有所提升。
回首2023,负极行业面临诸多压力:库存控制、降本增效、产能过剩……,负极材料价格也承压一路下行。
2024,上述情况仍然存在,但发展的契机其实就藏在低迷的行情、藏在一道道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中:
2024将是新老玩家竞争激烈的一年,也将是负极行业整体水平进一步攀升的一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如何在行业洗牌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是每一家负极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据百川盈孚2023年统计负极材料生产企业样本100家,2023年负极材料产能316.89万吨,同比增加103.93%,负极材料产量132.51万吨,同比增加25.65%;其中按原料区分:2023年人造负极材料121.44万吨,天然负极材料11.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17%、3.26%;按下游流向区分:2023年流向动力电池84.44万吨,占比63.72%,流向消费电池24.62万吨,占比18.58%;流向储能电池23.44万吨,占比17.7%。
2024年负极材料产能产量预测:预计m6米乐官网 米乐M6平台入口2024年负极材料产能将达到520万吨,较2023年增加203.11万吨,同比增加64.1%。预计2024年负极材料产量180万吨,较2023年增加47.49万吨,同比增加35.84%;其中2024年人造负极材料165万吨,天然负极材料1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5.87%、35.5%;按下游流向区分:2024年流向动力电池109.8万吨,占比61%,流向消费电池28.8万吨,占比16%;流向储能电池41.4万吨,占比23%。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白皮书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181.8万吨,同比增长16.8%,其中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171.1万吨,全球占比进一步提升至94.1%。
从中国负极材料出货结构来看,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占比达到82.5%,相比2022年的79.3%再次提升。以硅基负极为代表的新m6米乐官网 米乐M6平台入口型负极材料出货量增长明显,在中国整体负极材料中的出货量占比已经达到3.4%。EVTank表示,在半固态、大圆柱、高镍电池等需求的带动下,硅基负极的出货量将成为负极材料领域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根据《中国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的统计,硅基负极的龙头企业贝特瑞在2023年出货量已经超过3000吨。
根据EVTank统计数据,负极材料企业的竞争格局相对稳定,2023年行业前十企业与2022年基本一致,贝特瑞和上海杉杉分别以22.74%和16.8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和第二。行业前十企业的门槛从2022年的1.9万吨提高到2023年的4.0万吨。2023年,负极材料新进入企业中晟新材和贵州晖阳业绩表现突出,其出货量分别位于第十一名和第十六名。
展望未来,EVTank预计到2030年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将超过800万吨。从短期来看,EVTank表示2024年将是之前两年全国新建石墨化和负极材料产能集中释放的一年,整个行业将面临着较大的产能过剩的压力,负极材料的价格仍将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大量一体化产能的建成,第三方独立石墨化加工产能将面临着较大的开工压力。EVTank在白皮书中建议重点关注快充性能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硬碳负极材料、金属负极材料等新型负极材料的产业化机会。(信息来源:鑫椤锂电,SMM.百川资讯,EVtank,信息仅供参考,据此操作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