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中国持续领跑全球电池制造和技术创新
国际能源署近日发布最新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长25%至1700万辆,年度电池需求首次突破1太瓦时;全球电池制造能力达3太瓦时,如果目前官宣项目全部建成,未来5年,电池制造能力有望再增加3倍。其中,中国继续稳居全球电池生产国榜首,在全球电池供应占比超75%,同时引领电池生产成本下降、电池技术突破创新。
国际能源署指出,美国自2022年实施电池生产税收抵免以来,电池制造能力翻了一番,2024年达到200吉瓦时以上,近700吉瓦时额外制造能力在建中。大约40%现有产能由成熟电池制造商与汽车制造商紧密合米乐M6 m6米乐作运营或开发。整体而言,美国国内电池组件制造能力进展较慢,大多数阳极和阴极需求仍然依赖进口。
欧洲地区电池生产成本比中国高出约50%,且电池供应链生态系统相对薄弱,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目前,欧洲大批电池生产商因盈利前景不确定性而推迟或取消电池生产线扩张计划。欧洲最大电池生产商瑞典北伏公司去年11月申请破产保护,该公司的困境揭示了欧洲试图通过本地化生产推动能源转型的根本挑战,电池大规模生产是资本密集、技术复杂的过程,提升产能需要数年时间,仅凭雄心与政策支持,无法弥补技术与经验上的差距。
国际能源署指出,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建立有韧性的电池供应链十分必要,但这是一项艰巨任务,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制造力等因素缺一不可,同时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也是推动电池供应链多元化的关键因素之一。高盛也强调,电池行业具有较高进入门槛,涉及资本密集型、超长研发周期、制造业专业知识、熟练劳动力短缺等条件。
韩国、日本作为全球米乐M6 m6米乐电池行业主要参与者,拥有关键的电池制造商和专注于锂镍锰钴氧化物电池的生产和供应。不过,两国国内电池生产能力有限,在海外部署了诸多成熟生产线。韩国电池生产商在海外拥有近400吉瓦时产能,日本电池生产商在海外拥有60吉瓦时产能。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需求超20%来自韩国,约7%来自日本。